2012年6月3日 星期日

生病看中醫~5

中醫治療方式很多,而且還在不斷研究發展中。

中醫方劑的使用起源於伊尹的<<湯液經>>,他曾經是商湯王的御廚和宰相。


大家很熟的推拿......


還有針灸。針灸分為針和灸,灸就是用艾草去薰,所以又叫艾灸。善用穴位,可以在穴位上做很多處理,像三伏貼、埋線、穴位注射等等。

小針刀可以切開沾黏的組織來解除疼痛,而微針滾輪最近在美容界很夯,效果類似七星針叩擊,但較安全、方便使用。


耳針利用全息律來治療,人體不同部位在耳朵上有不同功能的反射點。

以耳珠代替耳針,較不易感染,可以使用磁珠,也可以使用中藥王不留行的種子。貼在反射點上按壓就會有刺激的效果。


接下來就是我們常用的針。針的種類有很多,現在常用的是不鏽鋼拋棄式毫針。


頭皮針可以刺激頭皮穴位達到治療效果


手上也有很多治療的對應點


艾灸有很多種類的輔助器具,或把艾絨搓成小山狀,下面放一片薑或蒜來隔薑灸、隔蒜灸。


三伏貼又叫天灸,用一些比較辛熱的藥物做成藥泥,外敷在穴道上,利用夏天的熱,加上藥物的藥力來驅除臟腑經絡中的寒氣,對過敏性體質的改善有很大幫助。


接下來是現在很夯的穴位埋線



很多人以為只有酸痛可以使用針灸治療。其實針灸調整臟腑經絡的氣血,可以治療很多種類的疾病或疑難雜症。針灸可以治療哪些疾病呢?世界衛生組織(WHO)有列表喔!但事實上可以使用的範圍比這些大很多。



刮痧也是常用的一種方法,可以疏通經絡的氣血、去除瘀血和促進循環不良的血管新生。


刮痧和拔罐後,有一種被家暴的感覺......


這個是齊秦拔火罐被燒傷,新聞記者為了讓大家了解拔罐,採訪我的影片.....


接下來就不能靠醫師,要靠病人自己來了,除了以上的治療方式外,改變環境也是很重要的。如果你失眠、壓力大、情緒緊繃,卻在一個必須日夜顛倒又壓力很大的環境工作,這樣治療效果就會很差,不持續吃藥沒有辦法扶正環境所帶給你的偏差,就像<<孟子·滕文公下>>中說的:一傅教之,眾傅咻之(讓一個齊人來輔導(你兒子說齊國話),但是周圍有一群楚人在干擾,即使你天天打(你兒子)讓他學會(說齊國話)也是不可能的)。在這裡向需要值大夜班的醫事同仁們致敬,真是辛苦你們了。

練氣功對體質的改善也有很大幫助,但練功要持之以恆才有效。


<<生病看中醫>>連載到此結束,希望對中醫涉獵不深的一般民眾、西醫同仁們可以更了解中醫、利用中醫獲取無價的健康,不要因為誤解或中醫有不足之處而全盤否定千年古人的智慧。也許的中醫同道看這幾篇文章覺得有淺陋疏忽的地方,或有不同心得領悟,歡迎來信討論指教。


後記:

中醫存在許多參差與歧見,因為同樣的書每個人看了有不同領悟與感想;同樣的病每個人看見的深度也不同;看病人的角度和用藥習慣都不相同;每位醫師所長也不同,因此西醫的均一化診療準則在中醫無法套用。雖然中醫使用的診療方式不同,但以古籍為本,偏差也不至於太過。就像開鎖,輕巧或笨著地把鎖打開,鎖終究是開了,只是經歷的過程不同。

我相信不論中、西醫,每位醫師都在基本的教、學後,各自努力焠鍊自己的功力,追求真理。就好像武俠小說中練武功一樣,「凌厲剛猛,無堅不摧,弱冠前以之與河朔群雄爭鋒。「紫薇軟劍」三十歲前所用,誤傷義士不祥,悔恨無已,乃棄之深谷。重劍無鋒,大巧不工。四十歲前恃之橫行天下。四十歲後,不滯於物,草木竹石均可為劍。自此精修,漸進於無劍勝有劍之境。」

中、西醫學的最高境界都是助人遠離病痛、快樂生活,在此與大家共勉。



本文所用圖片如有版權問題敬請告知,將盡快移除。









2012年5月27日 星期日

生病看中醫~4

中醫師 鄧雲立

大家一定想過:「人為什麼會生病?」,在看病的時候一定想知道自己為什麼生病?生了什麼病?

西醫很精確地定義出許多病名,眼睛乾就是乾眼症、吃不下東西叫做厭食症、過度害怕自己生病叫做慮病症、血壓高叫高血壓、腸胃發炎叫腸胃炎.......有些用症狀命名、有些用人名來命名、有些用特色命名、也有些叫做XX症候群,像是睡眠呼吸停止症後群等等,每種疾病都經過討論定義。這樣有優點也有缺點,優點是大家容易達成共識,醫師與醫師好溝通,醫師與病人也好溝通。缺點是把問題變得繁雜,病名一堆,而且定義會修正,昨天對的不代表明天也會成立。因此需要細膩的分科研究,因為病名太多,病狀更多,治療方法也各有不同,一個人往往沒有辦法把所有疾病都精熟。

相較下中醫則是從核心去看問題,用藥物調整體質、修正問題,外在的病況自然就會解除。


很多疾病被西醫定義為發生原因不明,治療也只能從現有藥物中去嘗試、歸納較好療效的方式,沒有一以貫之的治療法則。

中醫在這方面就很厲害了,什麼病都找得到原因。


雖然看起來很嘴砲,但在臨床上還是可以為正確的治療提供方向。因為有病因就找得出臟腑、經絡,有臟腑、經絡就有許多相對應的藥物可供選擇。

疾病產生的原因在體內叫內因,源於七情。外界環境影響則歸於外因,有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,可能為單一因素引起,也可能合併發生,像感冒就可能是風寒、風熱等因素。



從中醫的觀點,七情和臟腑經絡會相互影響。比方說一個人可能因為晚睡,肝氣不順(鬱)就容易怒,越怒,肝氣又越不順,就這樣掉進一個惡性循環。如果知道會這樣相互影響,從心情上調適過來,從中截斷,再修正作息,肝氣就會順,肝經也不容易發生病變。


也有些中醫利用這種七情對應五臟還有五行生剋的方式來治病,像國文課本裡的一篇范進中舉,敘述范進考試多年後終於考上了,因為心喜而發狂,心主火,水能剋火,腎主水,又腎主恐,所以要讓他「恐」才能治病。最後找來老丈人給他一巴掌,這病就不藥而癒了。


金元四大家的朱丹溪也有類似的醫案。以下節錄自正見網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朱丹溪出診回來,一路上和侄兒談天說地。路過一個池塘邊,見有個姑娘正在塘埠頭洗衣裳。朱丹溪無意中看了一眼回過頭的姑娘,不覺大吃一驚,自言自語地說:「救命難呀救命難!」侄兒問:「大伯,你要救誰?」朱丹溪說:「如果你有膽量,就躡手躡腳地走到塘埠頭去,不得讓這姑娘知道,從背後將她攔腰一把抱起,要快,抱得越緊越好,將她抱到路邊就放掉好了。等一會你就知道其中的緣故。」侄兒知道大伯的為人,其中定有講究。於是悄悄來到埠頭,攔腰一抱,從背後將姑娘抱起來了。姑娘禁不住驚叫起來,拚命喊救命。村上人都急匆匆趕來。朱丹溪伸手攔住說:「慢!不關他的事,是我叫他抱的!誰是姑娘的父母?」姑娘的父親上前說:「朱先生,我就是。」朱丹溪說:「老兄弟,剛才我無意中看到這姑娘,發覺她有病積在體內,如不趕快透出,將有生命危險,所以才這樣做。你不妨問問你女兒,近日身體是否不適?是否還有點發燒?」姑娘點點頭。朱丹溪說:「這就是麻疹,已經閉了三天了。如再不透出,可就難治了。我叫我侄兒出其不意,驚嚇她一下。她必定發怒,這樣,今夜麻疹就能透出來了。」姑娘的父親懇求朱丹溪去他家留宿,一來是感恩,二來還要看看今夜能否真的出麻疹。朱丹溪和侄兒當即答應。這天後半夜,姑娘果然發燒,一檢查,麻疹已經全部透出。朱丹溪又開了一張調理藥方。姑娘的父母十分感激,後來將女兒許配給了朱丹溪的侄兒。

有一名婦女,丈夫出外經商,兩年了都沒有回來。她便不吃飯,整天躺在床上面向牆壁,好象得了痴呆症一樣,也沒有其它病狀。她的父親請朱丹溪來醫治。丹溪把過脈之後,對她的父親說:這是因長期思念丈夫而氣結於脾,光用藥是不容易治好的。如果她丈夫回來了,病就好了。否則,必須讓她大怒一場,破其氣結才能治好。於是朱丹溪來到婦人房中,把她從床上拉起來,朝她的臉上「劈啪劈啪」打了幾個耳光,然後破口大罵:「你這個不守婦道的女人,你以為沒人知道你的心事?你不吃不喝,就想別的男人。」婦人受到這種侮辱,果然氣得大聲號哭起來,一直哭了六個小時,讓人給她解釋后,她就要求吃東西了。丹溪對她父親說:「病雖然好了,還得她丈夫回來才能完全了結。」於是告訴她丈夫,要他回來。後來果然就沒有再發過這種病。(案:怒勝思,悲怒則氣消。此例與張子和治情志病沒有區別。)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這是利用情志來治療疾病的例子,中醫還有哪些常用的治療方法呢?下次再為各位介紹。

(待續)

本文所用圖片如有版權問題敬請告知,將盡快移除。

2012年5月20日 星期日

生病看中醫~3

中醫師 鄧雲立

大家一定很好奇,西醫有心電圖、X光、斷層掃描、驗血等多種方式來檢查,中醫到底是怎麼看病的呢?


中醫看病是看一個人的陰陽、表裏、寒熱、虛實、氣血津液、經絡臟腑的氣息,這些在中醫理論上還和五行(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)有對應關係。

這裡從比較簡單、實用的方面來敘述。

先介紹經絡,這裡有一個概略的經絡圖(點按連結),對一般沒學過中醫的人比較實用,可以看看自己不舒服在哪個位置,對應在哪條經絡上。

我們身體上每個地方都有經絡經過,在經絡上有很多穴位,可以用來調整經絡的氣血功能。臟腑則是掛在經絡上,調整經絡就可以調整臟腑。我們可以治療腦部的疾病嗎?當然可以,因為很多經絡都有入腦,西醫認為腦掌控了全身,中醫則認為人體藉由進入腦部的經絡來控制腦。因此中醫也可以治療像巴金森氏症、精神分裂症、憂鬱、焦慮、躁鬱等疾患。


中醫的臟腑有對應關係,肝與膽、心與小腸、脾與胃、肺與大腸、腎與膀胱,腑是指中空的器官。這就好像西醫有內外的對應,腎臟科與泌尿外科、肝膽腸胃科與一般外科、心臟內科心臟外科、胸腔內科與胸腔外科等等,透過這些對應關係進行責任分工,有相輔相成的效果。


中醫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診療方式,叫做全息律,透過耳朵、眼睛、手臂內側、面部、舌頭、手掌、腳底這些地方可以觀察到全身的狀況。把脈就是利用類似的方式,不同的是脈象可以反映出及時的變化,比如說剛剛生氣了、吃飯了,這些都會讓脈象有些差異。其他診斷方式需要一段時間讓呈現出的色澤、掌紋等等隨身體情形修改調整,也很有參考價值。



中醫常用的診斷方法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望、聞、問、切。

望就是看,看氣色、看經絡上、看病痛處有什麼特別的黑痣、暗沉或紅腫熱痛,看全息律呈現出哪裡有問題。

聞可以分成聽聲音還有鼻子聞到的氣味。聽聽一個人講話語調高低強弱,是否重複或斷斷續續,像西醫裡敘述的譫妄也會有很明顯的說話特色。

問就是問診,詳細的問診可以幫助找出疾病的蛛絲馬跡,釐清病因。而且問診中還可以建立醫病的互動和信賴關係。

切就是把脈,由脈象來瞭解病人的體質,順便探查是否有病人忽略或不自覺的問題。

這幾種方法可以相互印證,讓診斷更正確。正確的診斷可以提高治療效果。

這裡舉例了傷寒論裡的幾條條文,中醫師平常讀的書就是這樣寫的,所以中醫需要知道的資訊跟西醫不太一樣。相信大家看了以後不難理解,為什麼上次提到糖尿病、高血壓這些西醫病名只能當作參考,因為中醫經典古籍裡根本沒有這些名稱。


這裡面所說的症狀就是開藥的依據,中醫師的腦袋裡有很多很多類似的東西,所以把症狀詳細描述給醫師聽是很重要的。

人不會照書本生病,往往還有很多其他症狀會造成誤判。這些症狀有最重要的、有次要的,有因、有果。所以對一個中醫師來說,很快的抓住重點,判斷出該用什麼方劑,就是需要鍛鍊的功力了。

明代醫家張景岳先生的<<景岳全書>>有「十問歌」:


脈象很複雜,古人把它畫出來,但對一般人而言還是很難感受出古人所畫的樣子,這就是所謂的「心中了了,指下難明」。只有多把脈、多感受,才能抓到要領。



(待續)

本文所用圖片如有版權問題敬請告知,將盡快移除。

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

生病看中醫~2

中醫師 鄧雲立

接下來要談談中醫西醫有什麼不同。

中醫是從巨觀的角度去看人體平衡,西醫是從微觀的角度去研究機轉。

比方說感冒了,中醫會看看邪氣中哪條經絡,太陽病(膀胱)、少陽病(膽)、陽明病(胃)、太陰病(脾)、少陰病(腎)、厥陰病(肝),這些是漢代傷寒論裡的六經辨證。在體表(太陽)就用解表發汗的方式治療,一方面保護了心肺,一方面把大量病原從體表排出。少陽病就是用藥去作戰,用和解再排出的方式解決問題,陽明病因為在腸胃道,可以用瀉下的方式排除病原。

如果病原沒有排乾淨,留在身體裡,久了會造成臟腑受損,進而衍生出很多後續問題,這是很多疾病的成因。

西醫要分細菌或病毒感染,感染機轉如何,又要如何讓細胞不被感染。也許用殺細菌、病毒的藥,也許用保護正常細胞不受感染的藥。

西醫對一般感冒的正常治法應該是叫病人多喝水、多休息,等身體的免疫力起來去攻擊細菌病毒自然就會好,國外大多是這樣治療。

不正常的治法就是直接用經驗型抗生素,或再加上消炎藥(讓被感染的地方不要發炎紅腫、不要發燒)、氣管擴張劑、化痰劑、鼻黏膜充血(鼻塞)解除劑、抗組織胺(止鼻水)去緩解症狀。

當西醫碰上SARS,病毒感染並沒有直接造成肺臟受損。肺臟細胞是因為被自己的免疫力攻打而纖維化、失去彈性。於是西醫用類固醇來降低免疫和發炎反應來保護肺,用抗生素來殺病毒,這種方式很容易產生抗藥性,如果不是正好有可以抗這種病毒的抗生素,就必須重新花數年時間研發。

很聰明的西醫又花數年時間開發疫苗,一個病一種疫苗。像流感疫苗,每年流行的病毒株不一樣,所以每年都會重新評估今年較可能流行哪些病毒株,挑選出來做成疫苗。有時候猜錯了,結果讓大家打了流感疫苗卻還是得了流感。

中藥的石膏,清熱力量很強,可以很快地降低發炎反應,避免臟腑因為發炎而損壞,常用在發高燒、煩躁無汗的時後。但我們不會只開單一藥物,還會搭配讓心跳上升,增加循環、溫度來保護心、肺的藥,再順勢把毛孔打開,用心肺的熱力把病毒、細菌排出體外。所以中藥組成方劑可以更全面的達到我們的目的。用這種物理性的治療方法,不需要去在意到底是細菌還是病毒造成感染。

中醫是物理醫學,藉著調整身體裡局部的溫度、水份,達到改變體內環境來治療疾病的效果。

比方說,因為寒、濕太盛,體內氣血循環不良造成廢物堆積。中藥可以增加體內溫度,排除濕氣,在體內塑造一個陽光普照的溫暖、乾燥的環境,這樣氣血循環就會變好,該消的東西就會消,檢驗數據報告也會慢慢恢復正常。

由於中醫是從巨觀的角度來看,所以只要從人體外部表徵就可以知道內部臟腑的問題。這些問題當然不是西醫所命名的疾病,而是你的臟腑有沒有受損,經絡的氣血循行正不正常。治療只要把臟腑、經絡、氣血的問題解除,疾病也就解除了。

你跟中醫師說,我有糖尿病、高血壓、癌症等等,這些只能當作診斷上的參考,而不是中醫診斷的結果。

糖尿病的患者大多肝、脾受損,後續還會影響到腎。中醫的思維是去保護你的肝、腎,修復受損的臟腑功能,而不是去降血糖。

血糖跟血壓高在中醫看來並不是一個「疾病」,而是疾病所伴隨的其中一種「證」。中醫辨證論治講究的是「證」,哪條經絡有問題、有什麼樣的問題,這些問題對應之下會出現怎樣的證,這些在古代的書裡都已經交代得很清楚。

血壓、血糖數值是用現代儀器測量出的「新證」,古書上根本不會說這樣的新證要怎樣治療,這些新證對應了哪些「古證」還要經過現代中醫師的歸納整理,參考價值比較低。

相較之下,西醫偏重治療所見疾病,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。一條經絡有問題,症狀牽延全身,可能讓你跑了心臟科、腸胃科、骨科、復健科,甚至到外科切一刀。如果你口才不好,又很執著地把全身症狀講得很詳細,可能會被各科踢皮球,最後被轉到身心科治療。因為他們覺得你一定是精神有問題。

有一個七十幾歲的病人說他覺得背後會噴涼涼的的東西(一直把衣服掀開叫我看是不是有流血),走路覺得晃來晃去(我看他走得很好)。西醫幫他開了憂鬱症的藥。我看他舌頭紫瘀很嚴重,中風又常常中的是太陽膀胱經(從眼睛內側往頭上、往後,從頸後向下通過背部、腰部再往下走大腿小腿後方的經絡),所以我診斷他應該發生過小中風,開給他活血化瘀藥加上走太陽膀胱經的桂枝湯,一周後回診,背部涼涼的感覺已經沒有了,覺得走路晃來晃去也改善許多,現在主訴是拿重物的時後走路還是晃來晃去。我笑了!讓他把一樣的方子再吃一周吧!

(待續)


2012年5月6日 星期日

生病看中醫~1

中醫師 鄧雲立

為什麼要寫這個題目呢?因為「生病看中醫」這五個字可以救很多人。

看著很多只相信西醫的朋友,一輩子抱著自以為是的科學,憑著一股傻勁往終點衝而不自知,真的很可悲!首先我要聲明,這裡並不是要大家放棄西醫,西醫有它厲害以及值得尊重的地方,但是中醫也傳承累積了許多古聖先賢的智慧。

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生病的時候,多聽聽一些意見,看看西醫和中醫各是怎麼認知以及治療你的疾病,然後再挑選自己覺得合理的治療方式進行。也許某些疾病西醫治療比較好,某些問題中醫很輕易就能解決,某些狀況下可以採取中西醫整合的治療。最重要的是不要等到疾病已經很嚴重,西醫放棄的時候才來找中醫,想把死馬當活馬醫,對什麼醫都是很困難的。




中醫可以治療的疾病,無遠弗屆。可以從古代中醫分科窺見一斑。幾千年來中醫都持續不斷地解決各種疾病,累積了豐富的學術資產。但是古代資訊傳播不發達,無法將醫學知識普及化,一般老百性欠缺醫學常識,所以死亡率仍高。相較之下,現在是一個整理發揚中醫,邁向未來的好時機。


在台灣,一般人接受中醫資訊的來源,除了薑母鴨、羊肉爐,就是在菜市場裡常見的中藥房,或是國術館、推拿師。

有些人很聰明,生病了會去網路上查資料,比方說在孤狗大神裡打上「糖尿病 中醫」,另外還有些人可能看了「大長今」、「刁蠻俏御醫」、「神醫喜來樂」等等電視劇,還有武俠小說裡對任、督二脈的描述(看到這裡,想打通任、督二脈的請舉手XD)。

從這些地方得到的中醫概念就像瞎子摸象。畢竟大家從小學開始接受的健康教育就是從西醫的思維出發,欠缺對中醫的完整理解,以至於很多人看中醫還停留在跌打損傷、推拿、或是病急亂投醫,等到西醫宣布不治才跑來看中醫。

如果真的要說課本裡的中醫教育,歷史課本倒是稍微提到了張機、扁鵲、華佗,國文課本以前曾有一篇聊齋誌異中的口技,內容是敘述江湖術士用口技來誆騙鄉民,讓大家誤以為神仙降臨為患者開藥方,「宜得參」、「宜得耆」、「宜得朮」,提到了幾種中藥的名稱。

台灣的中醫師有哪些來源呢?以前有許多家業傳承、或學徒制、或自學有成的大醫家,國家為了讓這些人可以合法取得證照而辦了特考,很多有名的老中醫都是特考及格的,包括中醫系的創系大老們,現在已經沒有當初的傳承環境,越來越多人靠上補習班「補習」中醫特考。中醫系、學士後中醫系也已經創立許久,想從事中醫工作的人可以從正常管道修業、參加中醫師高等考試,因此從民國一百年開始廢除中醫師特考。

學士後中醫系,需要大學畢業取得學士資格,男生需役畢才能報考。現在設學士後中醫系的有中國醫藥大學和義守大學。修習包含中醫科目和整合過的西醫科目。

中醫系,中國醫藥大學和長庚大學設有中醫系,從大學聯招招生。中醫系分單主修、雙主修,單主修中醫也同樣修習了整合過的西醫科目,雙主修則跟醫學系一起上課,另外再多修中醫科目。

我從中醫系雙主修畢業,我學了什麼呢?



中醫系雙主修的西醫課程是跟醫學系一起上的,同時段、同教室,也同樣經過西醫見習、實習。楊志良先生說想到給中醫系畢業的醫師開刀就覺得很恐怖,其實中醫系雙主修訓練了很多優秀的西醫各科名醫,只是他們最後選擇走西醫。這是社會對楊志良先生的教育失敗,但可恥的是他做了衛生署長居然還不了解。

(待續)

本文所用圖片如有版權問題敬請告知,將盡快移除。

2012年4月4日 星期三

令人坐立不安的痔瘡

中醫師 鄧雲立

一坐下就扭來扭去,病人開口了:「醫生,不好意思,我的痔瘡很嚴重,沒有辦法好好坐著。」臨床上常常有這樣的病人出現在診所,大便硬,排便時肛門劇烈撕痛感,排便時間長,最可怕的是一回頭看見黃金寶寶上有一灘血!「醫生,我的屁屁流血了,好像是痔瘡」,「醫生,我會不會得了大腸癌」,這時後病人往往無助、焦慮、恐懼。

大便帶血在中醫可分為遠血和近血,遠血是指在距離肛門較遠的地方出血,大便色黑如瀝青,這是流出的血液經胃液作用過的結果,常見於胃或十二指腸出血;近血則多是紅色,出血的地方越靠近肛門顏色越鮮紅。

排便帶紅色血液的原因可能是痔瘡出血、憩室出血,瘜肉出血,腫瘤出血,也有可能是較大量的胃或十二指腸出血。如果病人未接受過大腸鏡檢查,除了在臨床上用症狀和脈象來判別外,一般還是會建議去西醫大腸直腸外科做檢查以避免擔心過度,檢查結果可以當作中醫治療的參考。已經脫出的痔瘡也可以詢問西醫的意見,考慮手術切除。

因為工作生活忙碌或羞於啓齒,現代人對痔瘡的忍耐性相當大,痛了忍一忍,輕微脫肛就塞回去,非得到了某次排便後,馬桶內有一灘血,肛門刺痛不已才來看病。

痔瘡初期還不是很嚴重的時候,首先要注意不要便祕,再來就是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。

便祕會造成腸道血液循環不良,靜脈回流受阻而形成痔瘡。靜脈回流受阻可能有很多原因,臨床上常見的有身體虛弱或勞累過度,造成中氣下陷而壓迫妨礙靜脈回流;也有可能是因為下焦虛寒,循環不好,血流過慢;當然身體某部份長了腫瘤,不管良性惡性,影響到血液回流也是其中一種考量。

中氣下陷身體會有什麼感覺和反應呢?對女性朋友來說很明顯的是子宮有重墜感,肩頸總是像背著重物一樣痠痛,簡單地說就是身體內上升的氣不足以對抗地心引力。當有這些感覺的時候,不難想像腸子也是這樣地下垂積壓在肚子裡,蠕動變差,這也是便祕的其中一種原因。

下焦虛寒常見的症狀有腰腿痠、足部容易水腫等等,有些人會晚上起來小便好幾次。在女生還有月經可以觀察,虛寒造成的循環不良會讓經血偏黑、量變少。

有時候便祕和痔瘡是同時發生的,並不一定有因果關係。

中醫在治療痔瘡上有很多選擇,如果出血可以用槐花、側柏葉等涼血止血,還可以用地榆或荊芥炒炭來止血,在中藥炮炙上,炒炭可以加強止血的功用;如果大便乾硬可以在方中加一些幫助排便或軟便的藥物如大黃、生地等等;另外還可以加一些有升提作用的藥物如升麻、黃耆等幫助痔瘡收斂,非急性期可以加強補血潤燥、溫腎滋陰、益氣補中來改善腹部和下半身的循環。

當然,最重要的就是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,「在馬桶上看書」雖然愜意,但這不是一個好的閱讀習慣,也不是一個好的排便習慣。現在智慧型手機很流行,有些人會把它帶進廁所打發時間,在line你line我的同時,對方也彷彿到一股味道。遊戲過了一關又一關,等到想起身的時候,肛門已經墜脫,大便也乾結在上面擦不乾淨,如果沒有洗乾淨可能會因為輕微的皮破造成細菌感染,發炎腫脹疼痛。

喝水不夠或喜歡喝冷飲、吃冰,喜歡吃燥熱辛辣的食物,熬夜產生虛火消耗體內水分,長期不運動、久坐,再加上體質的不平衡或不吃蔬菜水果等等,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很容易造成大便乾硬,排便不順暢。先解決便祕這項因素,再加上排便後快快離開馬桶,輕輕擦拭、用溫水沖洗肛門,不要偷懶,讓自己遠離痔瘡的困擾吧!